requestId:6873e59fd9f811.51998959.
○池州包養網南泉普愿禪師語要(南岳下三世,嗣馬祖一)
師諱普愿,鄭州王氏子也。示眾云:“王老師賣身往也。還有人買么?”時有僧出眾云:“某甲買。”師云:“不作貴不作賤。你作么生買?”僧無對。
師同魯祖歸宗杉包養感情山吃茶次,祖提起盞子云:“世界未成時。便有這個。”師云:“今時只識這個。且不識世界。”宗云:“是。”師云:“師兄莫同此見么?”宗提起盞子云:“向世界未成時道得么?”師作掌勢。宗以面作受掌勢。
師與魯祖杉山歸宗辭馬祖各謀住庵。中路分袂次。師插下拄杖云:“道得也被這個礙。道不得也被這個礙。”宗拽拄杖便打云:“也只是這個。王老師說甚么礙不礙。”魯祖云:“只此一句年夜播全國。”宗云:“還有不播底么?”祖云“有。”宗云:“作么生是不播底?”祖作掌勢。
師寄書與茱萸云:“理隨事變寬廓非外。事得理融枯寂非內。”僧問茱萸:“若何是寬廓非外?”茱萸云:“問一答百也無妨。”云:“若包養網何是枯寂非內?”萸云:“睹對聲色,不是好手。”又問趙州,州作吃飯勢。僧進后語。州作拭口勢。又問長沙岑,岑瞪目視之。僧進后語,岑閉目示之。僧舉似師,師云:“此三人不謬為吾門生。”
趙州問:“僧人百年后。向甚么處往?”師云:“山下作一頭水牯牛往。”州云:“謝師唆使。”師云:“昨夜三更月到窗。”
師刈茆次,有僧問:“南泉路向甚么處往?”師豎起篪云:“我這篪子是三十文買。”僧云:“我不問這包養個。南泉路向甚么處往?”師云:“我用得最快。”
師住庵時。有一僧來,師云:“某甲上山作務。齋時上座做飯吃了。卻送一分來。”其僧齋時做飯吃了,將家具一時打破,就床而臥。師伺不來,遂歸,見僧偃臥,師亦往身邊臥。僧便起往。師云:“得恁么靈利。”
師住后云:“我往前住庵時,有個靈利道者,直至現在不見。”
師問僧:“夜來好風。”云:“夜來好風。”師云:“吹折門前一株松。”僧云:“吹折門前一株松。”又問一僧云:“夜來好風。”云:“是甚么風?”師云:“吹折門前一株松。”云:“是甚么松?”師云:“一得一掉。”
有一庵主。人謂之曰:“南泉近日降生。何不往禮拜?”主云:“非但南泉。直饒千佛出興亦不往。”師聞令趙州往勘之。州才見庵主便作禮。主不顧。州従西過東従東過西而立。主亦不顧。州云:“草賊年夜敗。”拽下簾子便行。舉似師。師云:“我従來疑著這漢。”僧問:“牛頭未見四祖時。為甚么百鳥銜花獻?”師云:“為渠步步踏佛階梯。”云:“見后為甚么不銜花獻?”師云:“直饒不來。猶較王老師一線道。”
師問座主:“講甚么經?”云:“《彌勒下生經》。”師云:“彌勒幾時下生?”云:“現在天宮未來。”師云:“天上無彌勒。地下無彌勒。”
上堂云:“諸子。老衲十八上解作活計。有解作活計者出來。共你磋商。是住隱士始得。”很久顧視年夜眾,合掌曰:“保重無事。各自修行。”年夜眾不往。師曰:“如圣果年夜可畏。勿量年夜人尚不何如。我且不是渠。渠且不是我。渠爭奈我何。他經論家說法身為極則。喚作理盡三昧義盡三昧。似老衲向前被人教返本還源往。幾恁么會禍事。兄弟。近日禪師太多。覓個癡鈍人不成得。不道全無。于中還少。如有出來。共你磋商。如空劫時有修行人否。有無作么不道。阿包養女人你尋常巧唇薄舌。及乎問著總皆不道。何不出來。莫論佛降生時事。兄弟今時人擔佛著肩下行。聞老衲言心不是佛智不是道。便聚頭擬推老衲。無你推處。你若束得虛空作棒打得老衲著。一任推。”
時有僧問:“従上祖師至江西年夜師。皆云即心是佛平凡心是道。今僧人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。學人悉生迷惑。請僧人慈善唆使。”師乃抗聲答曰:“你若是佛休更涉疑。卻問老衲。何處有恁么傍家疑佛來。老衲且不是佛。亦不曾見祖師。你恁么道。自覓祖師往。”曰:“僧人恁么道。教學人若何攙扶得?”師曰:“你急手托虛空著。”曰:“虛空無動相,云何托?”師云:“你言無動相早是動也。虛空何曾解道我無動相。此皆是你情見。”曰:“虛空無動相尚是情見。前遣某甲托何物?”師曰:“你既知不應言托。擬何處攙扶他?”
曰:“即心是佛既不得。是心作佛否?”師曰:“是心是佛是心作佛。情計一切。斯皆想成。佛是智人。心是昂集主。皆對物時。他便妙用年夜德。莫認心認佛。設認得是境。被他喚作所知愚。故江西年夜師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。且教你后人恁么行履。今時學人披個衣服。傍家疑恁么閑事還得否。”曰:“既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。僧人今卻云心不是佛智不是道。未審若何?”師曰:“你不認心是佛智不是道。老衲勿得心來。復何處著。”曰:“總既不得。何異太虛?”師曰:“既不是物。比什么太虛?又教誰異不異?”曰:“不成無他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?”師曰:“你若認遮個。還故意佛往也。”曰:“請僧人說。”師曰:“老衲自不知。”曰“何以不知?”師曰:“教我作么生說?”曰:“可不許學人會道?”師曰:“包養會什么道又作么生會?”曰包養意思:“某甲不知。”師曰:“不知卻好。若取老衲語。喚作依通人。設見彌勒降生。還被他靴卻頭毛。”曰:“使后人若何?”師曰:“你且自看。包養莫憂他后人。”曰:“前不許某甲會道。今復令某甲自看。未審若何?”師曰:“冥會妙會許你。作么生會。”曰:“若何是妙會?”師曰:“還欲學老衲語。縱說是老衲說。年夜德若何?”曰某甲若自會。包養情婦即不煩僧人乞慈善唆使?”師曰:“不成指東指西賺人。你當哆哆和和時。作么不來問老衲。今時巧黠。始道我不會圖什么?你若今生出頭來道。我落發作禪師。如未落發時。曾作什么來。且說看。共你磋商。”曰:“恁么時某甲不知。”師曰:“既不知。即今認得可可是邪?”曰:“認得既不是。不認能否?”師曰:“認不認是什么語話?”曰:“到遮里某甲轉不會也。”師曰:“你若不會。我更包養不會。”曰:“某甲是學人即不會。僧人是善知識合會。”師曰:“遮漢向你道不會。誰論善知識莫巧黠。看他江西老宿在日。有一學士來問:如水無筋骨。能勝萬斛船。此理若何?老宿云:遮里無水亦無船。論什么筋骨。他學士便休往。可不省力。所以數數向道。佛不會道。我自修行。用知作么?” 曰:“若何修行?”師曰:“不成考慮得向人性。恁么修恁么行年夜難。”曰:“還許學人修行否?”師曰:“老衲不成障得你。”曰:“某甲若何修行?”師曰:“要行即行。不成專尋他輩。”曰:“若不因善知識唆使。無以得會。如僧人每言。修行須解始得。若不解即落他因果無不受拘束分。未審若何修行即免落他因果?”師曰:“更不要磋商。若論修行。何處不往得。”曰:“若何往得?”師曰:“你不成逐背尋得。”曰:“僧人未說。教某甲作么生尋?”師曰:“縱說何處覓往。且如你従旦至夜忽東行西行。你尚不磋商道往得不得。別人不成知得你。”曰:“當東行西行總不考慮。能否?”師曰:“恁么時誰道是不是。”曰僧人每言。我于一切處而無所行。他拘我不得。喚作遍行三昧普現色身。包養網莫是此理否?”師曰:“若論修行何處不往。不說拘與不拘。亦不說三昧。”曰:“何異有法得菩提道。”師曰:“不論異不異。”曰:“僧人所說修行迢然與年夜乘別。未審若何?”師曰:“不論他別不別。兼不曾學來。若論看教自有經論座主。他教家實年夜可畏。你且不如聽往好。”曰:“畢竟令學人作么生會?”師曰:“如汝所問,元只在因緣邊看。你且不柰何。緣是認得六門頭事。你但會佛那邊。卻來我與你磋商。兄弟。莫恁么尋逐不住恁么不取。前人道。行菩薩行獨一人行。天魔波旬領諸眷屬常隨菩薩后。覓心行起處。便擬撲倒。如是經無量劫。覓一念異處不得。方與眷屬禮辭贊嘆供養。猶是進修位。中下之人便不柰何。況絕功用處。如文殊普賢更不話他。兄弟。作么生道行是無。覓一人行底人不成得。今時傍家従年至歲。只是覓畢竟作么生?空弄唇舌生解。”曰:“當恁么時無佛名無眾生名。使某甲作么圖度?”師云:“你言無佛名無眾生名。早是圖度了也。亦是記他言語。曰若如是悉屬佛降生時事。了不成不言?”師曰:“你作么生言。曰設使言言亦不及?”師曰:“若道言不及是及語。你虛恁么尋逐。誰與你為境。曰既無為境者。誰是那邊人?”師曰:“你若不引教來。即何處論佛。既不論佛。老衲與誰論遮邊那邊。”曰:“果雖不住道。而道能為因若何?”師曰:“是他前人。現在不成不奉戒。我不是渠。渠不是我。作得伊如貍奴白牯行履卻快樂。你若一念異。即難為修行。”
曰:“云何一念異難為修行?”師云:“才一念異便有勝劣二根。不是情見。隨他因果。更有什么不受拘束分。”曰:“每聞僧人說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。未審若何?”師曰:“緣生故非。”曰:“報化既包養甜心網非真佛。法身是真佛否?”師曰:“早是應身也。”曰:“若恁么即法身亦非真佛。”師曰:“包養俱樂部法身是真非真。老衲無舌不解道。你教我道即得。”曰:“離三身外何法是真佛?”師曰:“遮漢共八九十白叟相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罵向你道了也。更問什么離不離。擬把楔釘他虛空。”曰:“伏承華嚴經是法身佛說若何?”師曰:“你適來道什么語。”其僧重問。師顧視嘆曰:“若是法身說。你向什么處聽。”曰:“某甲不會。”師曰:“年夜難年夜難。汝看亮座主是蜀中人。解講三十二本經論。于江西講次。來見開元寺老宿。宿問見說座主解講經能否。主云不敢。宿云:將什么講。主云:將心講。宿云:心如工技兒。意如和伎者。爭解講得。主云:莫是虛空講得。宿云:卻是虛空講得。主拂衣便行。宿召座主。主回想。宿云:是什么?主便開悟。兄弟。看他快利么?” 僧云:“據僧人說。即法身說法?”師云:“若如是會早應身了也。”僧云:“既是應身。豈無說法者?”師云:“我不知。”僧云:“某不會。”師云:“不會卻好。免與他分疏。”
問:“教中道。法身年夜士會處即見法身佛。位置菩薩即見報身佛。二乘唯見化身佛。莫是此理否?”師云:“我眼不曾看教。兼無耳孔不曾聽。你自看取。若如是憶持。即已后始不柰何。如似弄珠說珠光遍。有金盤期近得。忽被拈卻金盤往。何處弄珠。向什么處尋他光遍與不遍。”學人禮拜。僧人笑云:“年夜難年夜難。前人罵你喚作田獵漁捕。喚作搬糞人。好往保重。” 師示眾云:“真諦一如。潛行密用。無人覺知呼為滲智。亦云無滲不成思議等。空不動性。非存亡流。道是年夜道無礙涅槃。妙用自足。始于一切行處而得安閒。故云于諸行處無所而行。亦云遍行三昧普現色身。只為無人知他用處無晨跡。不屬見聞覺知。真諦自通。妙用自足。年夜道無形真諦無對。所以不屬見聞覺知。無粗細想。如云不聞不聞是年夜涅槃道。者個物不是聞不聞。”
僧問:“年夜道不屬見聞覺知。未審若何契會?”師云:“須會冥契自通。亦云了因非従見聞覺知有。見知屬緣。對物始有。者個靈妙不成思議不是有對。故云:妙用自通不依傍物。所以道。通不是依通。事須假物方始得見。所以道。非明暗法離有離包養意思無。潛理幽通無人覺知。亦云:冥會真諦非見聞覺知。故云:息心達根源。故號如如佛。畢竟無依安閒人。亦云:本果不従生因之所生。文殊云:惟従了因之所了。不従生因之所生。従上已來。只教人會道。更不別求。若考慮作得事理。盡屬句義。三乘五性義理無不喚作行履。處處受器具足即得。若論道即不是一貫耽著被他識拘。亦云世間智。教云:一貫耽著三躲學者。為田獵漁捕。為利養故殺害年夜乘。亦云貪欲成性。所以云:佛不會道。我自修行。我自有妙用。亦云正因。了六波羅密空。即物拘我不得。所以祖師西來。恐你諸人迷著因果位置。故來傳法救迷情。頓悟花情已。性是花種性。亦云菩提花。故江西老宿云:‘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。’先祖雖說即心即佛。是一時間語。空拳黃葉止啼之說。現在多有人。喚心作佛。喚智為道。見聞覺知皆是道。若如是會者。何如演若達多迷頭認影。設使認得。亦不是汝本來頭。故年夜士呵迦旃延。以生滅心說實相法。皆是情見。若言即心即佛者。如兔馬有角。非心非佛。牛羊無角。汝心若是。包養網佛亦何用。非他有無形相。以何是道。所以教中不許。寧作心師不師于心。心如工伎兒。意如和伎者。故云:心智俱不是道。見聞覺知皆屬因緣而有。皆是柏物而有。不成常柏。所以心智俱不是道。且年夜道非明暗。法離有無數。數不克不及及。如空劫時無佛名無眾生名。與么時恰是道。只是無人覺知見他。數不及他。喚作無名年夜道。早屬名句了也。所以真諦一如更無思惟。才有思惟即被陰拘。便有眾生名有佛名。佛降生來。喚作三界智人。只如未降生時。喚作什么?如云智不得有無而興年夜悲心。佛降生只令人會道。體不凡圣。喚作還源歸本體解年夜道。本日既如是會道。即無量劫來六道四生皆有往來。是暫時行履處。先圣本行集云:我無所不可。一切眾生雖在如是行處。為無了因故生貪欲。名為在纏。不得安閒。暫時岐路。云駛月運船行岸移。眾生妄圖物無不住豈況理能遷變。今既如是會。卻向里許行履。分歧前時為了因。會本果故。了陰界空六波羅蜜空。所以得其安閒。若不向里許行履。若何摧悍得五種貪二種欲。不守住聲聞隨于劫數。所以諸佛菩薩。具福智二嚴為了因。了六波羅蜜空。體者個受用。所以不存知見始得安閒。如有知見即屬位置。便有分劑心量。被因果隔。喚作酬因答果。佛不得安閒。所以年夜圣訶他為內見外見情量不盡二障二愚。所以見河能漂噴鼻象。真諦無形。若何知見。年夜道無形。理絕考慮。本日行六波羅蜜。先用了因會本果故。了此物是便利。受用始得不受拘束。往住安閒無障礙。亦云:便利闔莊嚴。亦云:奧妙凈法身。具相三十二。只是不許分劑心量。若無幸福來得太突然了。如是心。一切行處甚至彈指合掌。皆是正因。萬善皆同。無終始得安包養行情閒。所以天魔外道求我不得。喚作無住心。亦云:無滲智不思議妙用安閒。菩提涅槃皆是修行人境界。皆屬明句。若會本來非是物。即水不克不及洗水。何故故。本來無物故。經云:我王庫中無如是刀。又云:好事入夜暗女。有智主人二俱不受。所以道非明暗。故云:性海不是覺海。覺海涉緣即須對物。他便妙用無人覺知。喚作極微細透金水色塵。菩薩所因喚作受器具。若水不洗水。即體不是明暗。亦云無滲智。又云無礙智。若如是即一切處拘我不得。現在更別求樹立義句。覓勝負知解語言。言眾包養價格生劣有佛圣救眾生。求佛菩提皆屬貪欲。亦云:破戒比丘與道懸隔。年夜道無明不曾有暗。非三界攝。非往來今。如來躲實不覆躲。師子何曾在窟。五陰本空何曾有處所。且法身無為不墮諸數。法無動搖不依六塵。故經云:佛性是常心是無常。所以智不是道心不是佛。現在且莫喚心作佛。莫作見聞覺知會。者個物且本來無許多名字。妙用自通。數量管他不得。是年夜解脫。所以道。人心無住處。晨跡不成尋。故云:無滲智不思議智。
“看他池州崔使君問五祖年夜師云:‘徒眾五百。何故能年夜師獨受衣傳信。余人為什么不得?’五祖云:‘四百九十九人盡會佛法。唯有能年夜師。是過量人。所以傳衣信。’崔云:‘故了解非愚智。’便告年夜眾:‘總須記取。’師云:‘記得屬第六識。不勝無事。保重。’”
示眾云:“空劫之時無一切名字。佛才降生來。便著名字。所以取相。”師又云:“只為今時執著文字。限量不等。年夜道一切實無凡圣。如有名字皆屬限量。所以江西老宿云:‘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。且教后人與么行履。今時盡擬將心體會年夜道。道若與么學。直至彌勒佛降生。還須發心始得。有什么不受拘束分。只如五祖會下四百九十九人盡會佛法。惟有盧行者一人不會佛法。只會道。不會別事。若認心是佛。心是三界采集主。若認智是道。智是多矯詐。若論佛降生時喚作三界智人。說一切教義句理。喚作暫時受器具。若喚心是佛。認智是道。皆是處所。所以道。無心意而現行。暫時披垢膩之衣。來為人說破。不是凡圣物。他家遲早與人為因。亦不曾與人為果。若與人為因。即不安閒。被因果所拘。不得不受拘束。佛未降生時。無人會得。若降生邊論。還許少分會。但以冥理自通。無師自爾。本自無物。由是見聞覺知便是報化。所以三十二相異體故。若離彼即同如來。報化佛總打卻。何處存立。不是不許。只如彌勒又作包養網凡夫。他熾然行六波羅密。他家觸處往得。因什么便不許他。他不曾滯著凡圣。所以那邊會了卻來者邊行履。始得不受拘束分。今時學人多分落發。不願進家。好處即認惡處即不認。爭得所以菩薩行于非道是為通達佛道。他家往住得不受拘束且若何?若知即被知處所拘。若不恁么爭得不許他。他者個定不曾變異。若不定即屬造化也。他那個遲早曾變動。所以十二分教。決定不是我。我即向十二分教中行履得。若十二分教是我即受變也。若論有滲果是二乘位。若論無滲是年夜乘名。所以得名為年夜乘。若是者個不是拘系底物。所以潛通密理無人覺知。不是見聞覺知。”
問:“以意會得否?”師云:“若以意會即考慮得也。他教中亦云:種種生身我說為量。那個不成思義。不是意會得底物。如水里有水即有影。若無水時喚什么作影。法身由對報化得名。若無報化。法身向那邊認法身。亦云:是影經論極則頭。只到法身實進理地。那個遲早同于經論。經論不論伊若何排解。他且不到者里。年夜難年夜難。
師示眾云:“佛降生來。只為眾生不會道。若不因善知識聞。名無師自爾。若因善知識聞。忽引經論作證若自作得主。不引經論。最省心力。若引經論。將他眼作自已眼。不得不受拘束。年夜道一如無師自爾。若能如如不變。故不曾迷。報化非真佛。莫認法身。凡圣果報皆是影。若認著即屬無常生滅也。粗細而論。纖絕不立。窮理盡性。一切全無。如世界包養一個月價錢未成時。洞然空廓。無佛名無眾生名。始有少分相應。直向那邊會了。卻來者里行履。不證凡圣果位。據本而論。實無少法可得。豈況三乘五性差別名數可是有因有果。盡屬無常生滅也。并是降生安立化名相說。非關本來事。道不是明暗物。一切莫認著。年夜道冥通。智莫能測。故云重逢不相識。共語不著名。好往。無事保重。”
師示眾云:“自夏已來不安。皆是罪過。逝世者已逝世。在者好自設定。現在學人。直須會取。佛未降生時都無名字。深情潛通無人覺知。喚作道人。佛降生權說三乘五性。他不是三乘五性人。従那邊行履。他是不受拘束人。會取今有本有。不従佛聞與他為緣。現在直須截斷兩頭句。透那邊。不被凡圣拘系。心如枯木始有少許相應。引經說義皆是與他分疏。向他屋里作活計。終無不受拘束分。恰如水包養甜心網母得蝦為眼。若何得不受拘束。佛是受果報人。現在學人極則。只認得個法身。猶如水月空花影象不中。兄弟。直須會取。不従佛聞無師自爾。報化非真佛。最基礎一如無變異故。法過眼耳鼻舌身意心。以無心意而現行。現在知解不是嘍沖漢。此物不是凡圣不是愚智。強喚作愚智。本不是名字。不得道著。道著則頭角生。喚作如如。早是變也。兄弟直須向異類中行始得。年夜難年夜難。”
師示眾云:“佛降生來。只教會道。不為別事。祖祖相傳直至江西老宿。亦只教人會者個道。佛法先到此土。五百年達磨西來此土。恐爾滯著三乘五性名相。所以說法式汝諸人迷情。且五祖下五百人。只盧行者一人不會佛法。不識文字。他家只會道。現在學人直須明其道。不論別智決定不是物。年夜道無形真諦無對。等空不動非存亡流。三界不攝非往來今。所以明暗自往來。虛空不動搖。萬象自往來。明暗實不鑒。現在有人將鑒覺知解者是道。皆前境所引。隨他存亡流。何曾得不受拘束。若作此見解。實未有不受拘束分。所以智不是道可不難矣。云是什么智是什么道。若論世間福智。只得喚作莊嚴具。亦云福智二嚴。亦云受器具。皆是對治。喚作什么佛降生。只得喚作三界智人。未降生時喚作什么物。若論無滲。本自具足妙用自通。無人覺知。潛行密用晨跡難尋。所以天魔波旬將諸眷屬。久遠劫來覓菩薩一念起處不成得。天魔贊嘆云:‘佛法至妙我實難測。’現在但會如如之理直下修行。何不問若何修行。但會取無量劫來性不變異便是修行。妙用而不住。即是菩薩行。達諸法空妙用安閒。色身三昧。熾然行六波羅蜜空。處處無礙。游于地獄猶如園觀。不成道伊不得感化。眾生無量劫來迷于天性不自了體。云塵暫翳著諸惡欲。云駛月運船行岸移。暫時岐路不得安閒。種種刻苦不自覺知。甚至本日會取。従來性與本日不別。若言即心即佛。如兔馬有角。若言非心非佛。如牛羊無角。所以如來躲實不覆躲。五蘊本空。師子何曾在窟。亦云性水。亦云法水。法水如波。性水如濕。水不洗水。佛不度佛。演若達多迷頭認影。便道掉卻頭傍家覓。縱覓得又不是已頭。好事入夜暗女。有智主人二俱不受。直道性無住處。是筑著物。亦云:聞聞是年夜涅槃道。者個物不是聞不聞。江西老宿只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。直須體會詣實修行。莫道我是禪師。知解傍家舌上甜心花園取辦。兩腳稍空。莫將為是共道不相應。兄弟。粗細惦念分劑。可是貪求皆屬境。三乘五性粗細而論。不出情量。纖毫瞥起精魅所附。他且不許見聞覺知。自似個癡鈍人少神人。百事不知最好。普賢其時道。我將心聞。文殊云:‘初心不克不及進。云何獲圓通?’被一棒破壞。無事保重。” 示眾云:“燃燈佛道了也。若心想所思誕生諸法。虛假皆不實。何故故。心尚無有。云何誕生諸法。猶我嗎」「我六點下班」如形影分別虛空。如人取聲安頓裔中。亦如吹網欲令氣滿。故老宿云:‘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。’且教你兄弟行履。據說十地菩薩住首楞嚴三昧。得諸佛機密法躲。天然得一切禪定解脫神通妙用。至一切世界普現色身。或示成菩薩正覺轉年夜法輪進涅槃。使無量進毛孔。演一句經無量劫其義不盡。教化無量億千眾生。得無生法忍。尚喚作所知愚。極微細所知愚。與道全乖。年夜難年夜難。保重。”
○題南泉僧人語要王老師真體道者也。所言皆透脫。無毫發知見解路。只貴人離見聞覺知。自透本來底。方得不受拘束。若著法報化。即是依他。無不受拘束分。是故發明盧行者不會佛法只是體道。所以得衣缽。此皆過量人行履處。千萬人中難得一個半個。真藥石諦當。直貴無事行履處也。圓悟禪師克勤題。南泉僧人名普愿。鄭州人。姓王氏。年夜隗山受業。得法于馬祖一僧人。壽八十七。臘五十八。唐文宗年夜和中示寂。
○衢州子湖山第一代(利蹤)神力禪師語錄師示眾云 TC:
發佈留言